小米汽车热管理系统由谁提供服务-小米汽车热管理系统由谁提供
1.华为迈出造车第一步?新增两项汽车专利
2.三花汽零和华众汽零哪个好
3.别再喷特斯拉了 他真的救活了中国的新源汽车市场
4.美的:“造车”是幌子,“做华为”是核心
华为迈出造车第一步?新增两项汽车专利
关于华为造车的这个消息,其实在两年前就有人传,不过,那时候该消息并没有被证实。而且华为作为一家 科技 公司,从最初就对外宣传不造车,这样看来,华为并没有造车的打算。但是,近日华为新增了两项 汽车 专利又是怎么回事呢?要知道,自己不造车,但是不代表不参与造车。
此次公布的专利中包含“一种热管理系统及电动车”和“一种车辆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两种与 汽车 相关的专利。
从专利摘要信息中可以看出,“一种车辆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主要是应用于车联网,适合停车场等工作环境,降低安全隐患。而“一种热管理系统及电动车"则是增大制冷量,避免压缩机在低压或者高压下告警停机。由此,不难发现,华为要做的事并不是生产 汽车 ,而是在布局智能 汽车 系统生态。这一点跟小米布局的智能家居有些类似。
而在该项专利公布的第二天,也就是11月14日,长安 汽车 董事长朱华荣就对外宣布,长安 汽车 将携手华为以及宁德时代,打造高端智能 汽车 品牌。而这一消息也侧面着实的华为接下来要在 汽车 行业所干的事,毫无疑问,华为作为 科技 公司,肯定就是提供系统集成以及 科技 技术的一方,而宁德时代就负责装备提供,长安就简单了,那就是制造 汽车 。
当然,与此同时,华为在今年秋季的北京车展上,也是大放异彩。当时就有一群吃瓜群众很是好奇,作为 科技 公司怎么跑车展去了。其实华为就是去展示自家在 汽车 行业的全部布局,有自动驾驶方案、电驱系统以及充电模组等。到这,就基本可以预见,未来在 汽车 行业,华为即便不造车,那也将成为以重要角色!
三花汽零和华众汽零哪个好
三花汽车零部件好,集团旗下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做汽车零配件。阀泵类产品市场占有率世界前列。绍兴三花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是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三级子公司。三花智能控股成立于1994年9月,是一家由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6月三花股份在深交所成功上市。2007年9月,成功收购世界同业巨头——英维斯集团旗下兰柯公司的四通换向阀全球业务,整合国际行业资源,实现全球战略跨越。2009年1月实现了三花控股制冷产业的整体上市。目前公司在芜湖、贵溪、苏州、常州、重庆、中山等地建有生产基地,在上海、广州、青岛、珠海、合肥设立营销事务所,并在美国、韩国、日本、泰国、西班牙设立海外子公司。2011年公司在新昌启动建设年产3800万套制冷、空调自控元器件的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
别再喷特斯拉了 他真的救活了中国的新源汽车市场
最近证券市场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特斯拉股价的波动成了国内部分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股价的晴雨表,像宁德时代?、均胜电子、旭升股份、华域汽车、三花智控等等特斯拉中国供应商,股价都随着特斯拉发生了大幅波动。
为什么特斯拉的股价会如此深刻地影响到国内零部件上市公司的股价呢?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体系太脆弱了
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在传统汽车领域核心技术的严重滞后,迫使政府不得不打造新赛道以实现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而这个新赛道就是新能源。有了产业顶层设计和政策的重点扶持,中国市场诞生了一批批优质的新能源产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
自2013年开始成为国内客车龙头宇通的电池供应商,并凭借补贴时代所获取的利润,宁德时代拼命投研发,逐步打入宝马、大众、戴姆勒等全球汽车巨头的供应链,在外强环伺(松下、LG)的情况下高速发展,以一己之力PK世界第一梯队。
不仅于此,在新能源产业链上游的资源市场,我们已经形成以天齐锂业、华友钴业、洛阳钼业为龙头的金属资源供应链;中游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三电系统;下游的整车生产与销售,既有比亚迪、奇瑞这样的传统厂商,也有蔚来、威马等新势力;后市场,充电桩制造与运营、电池回收等领域也不乏优质企业。
可以说,中国目前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和最好的成本控制力。
但是,落实到下游,国内的整车厂商并没有真正打开新能源市场,失去了政策的庇佑,去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最终以130万辆、17.4%的降幅收尾。这给整个产业链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产能过剩。
以核心产业动力电池为例。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总量为62.2GWh,同比仅增长9.3%。而按照之前的规划,到2020年国内要实现200万辆新能源汽车,近80GWh动力电池的销售,多数厂商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
同时,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家企业中有4家装机量同比下滑,包括排名第二的比亚迪和第五的力神;剩余4家也只是基本持平,唯一大幅增长的宁德时代主要得益于国外车企朋友圈的扩大。与之形成对应的是,日韩厂商松下电池、LG化学、三星、SKI均实现了较大的增长。
更严重的是上游原材料企业。下游厂商每少卖一辆电动车,或是市场有些许变化,都将对锂、钴产业形成放大效应,直接影响原材料的价格和业绩波动。2019年天齐锂业财报显示亏损26亿至38亿元,虽然部分原因是其海外并购失败,但新能源产业的周期性波动对其影响更大;还有洛阳钼业,预计2019年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也有56.86%到63.33%的减少,主要原因也是钴产品全球市场价格的大幅下降,而中国市场的销量却没有增长。
除此之外,目前国内新能源核心产业电池、电驱和电控系统,总体成熟度还较低,主要体现在行业经验、技术实力和系统管理能力上。
比如国内电驱十大品牌到2019年的平均创立时间仅有14年,而传统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企业像博世、电装、德尔福和大陆,都已创业百年,这不仅意味着他们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撑,更重要的是强大的朋友圈。
包括大众、宝马、奔驰在内进军新能源市场,博世、大陆、电装才是他们首选也是固定的合作伙伴。国内多数三电系统供应商成立时间短,缺乏影响力,很难打入全球新能源供应链体系。而主攻中国市场,不但风险大,也极易受政策环境影响,动力电池就是最好的例子。
特斯拉,池塘里的鲶鱼
分析完新能源供应链体系的现状,其实和过去手机产业类似,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大而不强。特斯拉的到来就和当年的苹果一样,做一条放进池塘的鲶鱼。
目前,特斯拉核心供应商大部分来自美国、欧洲和日本,只有少数几家头部中国供应商。随着特斯拉国产,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能,加快本土化采购是大势所趋,这势必会激发新能源供应链体系的产能活力。
这是有迹可循的,一面是市场需求。虽然去年新能源市场整体呈现下滑态势,但主要集中在A00级和A0级低端市场,B级轿车、SUV等中高端新能源产品是上升趋势,这对于售价30万的特斯拉Model?3而言是一大利好。
有需求也有供给。去年特斯拉在中国总注册量超过4.27万辆,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建成后一期产能达到15万辆每年,马斯克也表示将中国打造成为?Model?3最大市场,预计今年底Model?Y也会投产。
还有媒体报道,特斯拉预计2020年在中国大陆地区新增4000个以上超级充电桩,该数量是过去5年超级充电桩建设总量的一倍。
从整车到充电桩,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马力全开。一来可以消化国内新能源产业近年来过剩的产能,带来新的产值增长点。
动力电池方面,特斯拉虽然在加快自家电池的研发力度,但短期内还得依靠供应商,和宁德时代的牵手,会间接带动国内动力电池的技术和产能进步;
最直接的利好是隔膜和负极材料行业。前者重资产,新进者较少,恩捷股份基本是一家独大,市占率近五成,扩产毫无争议;后者和正级材料的同质化严重不同,负极材料格局稳定,净利率较高,而璞泰来本就是特斯拉的供应商,随着特斯拉的国产,“近水楼台再得月”的璞泰来势必迎来新突破;
原材料方面,钴、锰、镍、锂、铝、石墨业受下游头部整车厂市场政策波动影响大,前期特斯拉宣布的“无钴”电池让钴产业在资本市场接连几天跌停,但像锂、铝等必须的原材料,随着特斯拉的扩张,消化产能乃至再打破瓶颈都是可以预见的。
二来特斯拉能形成一种“类苹果产业链”的示范效应,赋能上中下游供应商提升行业认可度,从而获得走向世界的机会,带动产业的体系性进阶。
比如热管理系统供应商三花智控。根据国金证券去年10月的研报,它在汽车电子膨胀阀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进入特斯拉供应链后,不断拿下大众、通用、?沃尔沃等新能源车订单共计140?亿元。
对于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特别是核心三电系统而言,和特斯拉的合作,既是一种生产管理经验、技术实力的提升,也是一张可以打入世界一流车企供应链体系的学历证书。
特斯拉,新能源车企眼中的鲨鱼
如果说特斯拉是一条激活新能源供应链体系的鲶鱼,那么对于国内羸弱的新能源车企来说,特斯拉就是加速他们消亡的鲨鱼。
首先,特斯拉国产后会加速造车新势力的分化。
从贾跃亭的乐视开始,六年多的时间,中国新能源市场诞生了一百余家造车新势力,众多新势力占据了太多市场资源,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特斯拉的强势引入会加速那些投机分子的衰败,让社会资金向真心造好车的新势力倾斜。事实上,随着特斯拉的到来,2019年国内新势力仅11家有销量,90%或销声匿迹,或彻底破产。
其次,倒逼车企加速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
特斯拉对新能源市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是造车新势力,就连传统车企也是压力重重。
大众汽车集团CEO赫伯特-迪斯就曾说过:“传统汽车制造商的时代已经结束。大众要努力转型,避免成为下一个诺基亚”。所以,大众用了200亿欧元来打造MEB电动化平台,加速在新能源领域的进程,今年ID.家族就将提前和消费者见面。
再有丰田,这个新能源领域的先行者,过去垄断了混合动力技术半数以上的专利,特斯拉的飞速发展,在拓展纯电市场份额的同时,也迫使丰田不得不放弃混动领域的专利,和全球车企共享,进而共同抵制纯电市场的扩张。
还有国内传统车企长安、吉利,都在大力研发新能源技术,在自动驾驶、智能安全领域不断进步,以拉近和特斯拉的距离;国内头部新势力蔚来、威马、小鹏们,更是在技术进步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形成差异化优势,赢得消费者。
同时,特斯拉还会培育大量新能源汽车潜在客户。
一直以来,中国新能源市场主销车型大都集中在A00级微型电动车,低价、低质、低续航,且多以共享出行领域消费为主,新能源汽车并没有在终端市场形成良好的口碑形象。
随着特斯拉的扩张,其相对科技的设计、强大的性能、良好的自动驾驶体验,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用户对新能源产品的认知,进而培育更多对新能源汽车有消费欲望的用户,给整个行业做大做强的机会,一如当初苹果手机的普及让国内智能手机市场迎来大爆发。
总结
从早期的产业保护,到开放市场让特斯拉以独资的方式入华,甚至罕见的一视同仁,将Model?3纳入补贴范围,中国市场的意图非常明显:利用特斯拉,再造苹果产业链的辉煌。
2009年,苹果基于成本和平衡供应商的考量,开始扶持中国产业链,造就了一个个传奇。打工妹周群思带领蓝思科技进军苹果供应链,实现财富暴增,还有面板的京东方、深天马,触摸屏的欧菲科技,射频天线的信维通信,声学器件的瑞声科技、歌尔声学等等,它们均在各自细分领域做到全球领先。
还不仅于此,电子产业的全面进阶,让华为、小米、vivo等手机巨头充分受益了供应商资源和技术的外溢效应,并在残酷的拼杀中淬炼出核心竞争力,最终拉近了和苹果之间的距离。
今日的新能源产业和过去的智能手机产业何其相似,产能过剩、大而不强,特斯拉将和过去的苹果一样扮演着相同的角色,至于能否成功,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美的:“造车”是幌子,“做华为”是核心
站在新能源的风口,谁都想来分一杯羹。
以“蔚小理”为代表的第一波互联网系的造车大潮已经在风吹雨打后开枝散叶,紧接着以BAT为代表的的 科技 公司、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手机公司,以及以恒大、宝能为代表的地产公司开始了第二轮浩浩荡荡的造车大业。
实际上,近段时间以来,不少家电品牌也断断续续地发布了不少和 汽车 相关的技术或产品专利。加上此前已经面世的创维的天美 汽车 ,以及格力的银隆 汽车 。于是乎,业界开始流传曾经家电企业的造车之势又要卷土重来。
要追根溯源的话,家电企业的跨界造车之旅,远比想象中布局的更早。在我国 汽车 行业火热发展的2003年前后,美的、春兰、奥克斯、波导、格林柯尔等一大批家电企业进入 汽车 业。至于结果,现在来看纷纷折戟。
“早了可能成为先烈,晚了就成后进者”,这句话是 汽车 行业最真实的写照。但是,如今的中国 汽车 产业因为电动智能大潮为 汽车 产业带来了深度变革,新能源 汽车 未来发展空间巨大,这也让众多异业者们“蠢蠢欲动”。
如果说10年的家电企业加入造车大军,铩羽而归。那么如今再次高举造车大旗,或许正当时。当然,从过往经验来看,是真造车,还是为车企赋能,才能真正尝到时代的红利,入局者必须要掂量一下。
包括如今的家电新巨头美的集团,与 汽车 行业始终保持着紧密联系。其于2003年进入整车制造领域,5年后造车计划被迫搁浅。又一个5年后的今天,美的集团威灵 汽车 部件公司三大产品线正式投产。
许多人都开始好奇地踮起脚尖,猜想美的又要如何参与到 汽车 行业中来——答案其实并不难猜。
从整车到零部件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美的从成立之初就与 汽车 行业产生了联系。美的前身是创办于1968年的一家乡镇企业,曾生产过塑料瓶盖、 汽车 挂车刹车阀、柴油发电机等产品。1980年正式进入家电业,如今的美的已形成消费电器、暖通空调、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全覆盖的 科技 型企业。
目前,美的拥有智能家居事业群、机电事业群、暖通与楼宇事业部、机器人及自动化事业部、数字化创新业务五大板块。而Welling威灵 汽车 部件有限公司是机电事业部下属一级公司,负责 汽车 部件业务。布局了以电机、电控和压缩机为核心的 汽车 零部件产品,产品线涉及电机驱动系统、热管理系统和辅助/自动驾驶系统。
资料显示,威灵 汽车 部件公司在2018年就已经成立,经营范围包含 汽车 、摩托车(机动车)零部件、系统及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技术服务及售后服务。其在日本大阪、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上海、安徽合肥、广东顺德等多地均布局有研发中心。至今威灵拥有6000多项基础共性专利,可以算作 汽车 部件产品研发的技术支撑。
事实上,今天威灵发布的产品已经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亮相。威灵 汽车 部件展示了3大系统5类产品,其中包含驱动电机、电动压缩机、电子水泵、电子油泵、电子助力转向电机5款新品,涵盖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热管理系统、电机驱动系统等3大系统。
威灵 汽车 部件总经理陈金涛对于部分零部件做了进一步讲解,“驱动电机具备高功率密度、高效率、高转速的特点,可适用于纯电动 汽车 和混合 汽车 的驱动系统,实现电机驱动提高效率降低能耗。”电动压缩机“采用自然冷媒CO2,具备高效稳定的制冷/制热能力,能有效缓解‘里程焦虑’等问题,同时小型化和低噪化的设计为用户提供舒适的行车环境”。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外界猜测美的是否要造车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就如此前美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的只做 汽车 部件,不会直接造车。其实不仅于威灵 汽车 部件公司,美的在去年4月份通过下属子公司美的暖通以协议方式收购合康新能的控股权,加深对 汽车 部件领域的布局。
合康新能的主营业务中节能设备高端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产品收入占比分别为74.94%、17.44%、7.62%。其核心业务主要包括工业变频器、伺服系统,是工业互联网架构中与工业自动化紧密相关的核心控制系统,是发展工业机器人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零部件之一。
但目前,国内伺服供应商主要定位于中低端,在技术储备和研发实力上较国外竞争对手有一定差距,而合康新能同国内龙头厂商又存在较大差距。因而,美的收购合康新能的意图必然不在于其技术优势,而在于合康新能与集团自身工业自动化业务供应链端的协同效应及高端制造及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下游的客户资源。
相关资料显示,合康新能的新能源 汽车 产品包括逆变电机控制器、ATMS热管理系统、自动变速箱、变流变频器、充电桩等,有助于美的进入 汽车 上游零部件领域。也就是说,借助美的集团在暖通、机器人自动化领域的资源和布局,美的有望进一步拓展新的应用领域。
美的将手伸向 汽车 零部件领域,也收到了不错的成效。2016年,美的集团便与上汽通用安吉星达成国内首个智慧家居与车联网应用战略合作,开始将触角伸向 汽车 互联网。2020年,宝能 汽车 引进美的库卡的焊装机器人和焊装线以及 汽车 零部件,开启智能整车制造。
显然,美的从之前进入整车制造的失败中汲取了教训,将目标更聚焦于新能源 汽车 的零部件。而这也不是美的一家的“幡然醒悟”,格力在造车亏损之后,也表示“不会盲目跟风造车”。TCL也称不会考虑进入新能源造车领域,但会在车载相关产品上发力。
家电企业要吃硬件的亏
电动 汽车 曾经被揶揄为“大尺寸充电电池的箱子上有4个车轮”,特斯拉也被称为“车轮上的iPhone”。所有人都以为,造车也不过如此。事实上,此前有不少家电企业都曾尝试进入“造车”领域,包括早前的春兰、奥克斯、创维,还有近几年的戴森、格力等,而大部分跨界“造车”的家电企业最终都以失败收场。
可以看出,很多跨界企业并没有能力和实力赶上整车制造,或者说有心无力。目前来看,家电企业进军 汽车 领域,除了造车之外,更多的是想“染指”新能源 汽车 相关产业。有观点认为相比起整车制造,做新能源 汽车 相关产业链风险可控,家电企业还可以在“新四化”的浪潮下分一杯羹。
根据我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显示,至2035年我国新能源 汽车 销量预计将达到 汽车 总销量的25%。并且,随着5G时代的来临,家电巨头投身 汽车 领域,也是为了抓住5G时代下智能 汽车 与车联网带来的新机遇。美的布局 汽车 供应链,也是理所当然。
兴许家电企业大举进入新能源 汽车 ,与其当前的转型困境有关。以空调行业为例,2019年空调行业内销疲软,行业整体产量和销量增速放缓:2020年中国空调产量为21064.6万台,较2019年减少了801.56万台,同比减少3.7%。从长远来看,随着市场逐渐饱和,家电行业处于增速下行的趋势或为常态。
这样一来,相比家电行业日趋固化的未来走势,新能源 汽车 的相关产业链有着无限的释能潜力。正如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所说:“美的站在大时代转折点,必须重新定义自己,以加速的步伐重构自己。”从家电到暖通、芯片、机器人与自动化……新能源 汽车 领域,只是其中一块拼图。
但是以美的为代表的家电企业进入 汽车 行业,与华为、小米甚至BAT等企业跨界造车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家电企业聚焦的是以三电为主的工业制造零部件,而后者则聚焦在ICT技术或者软件层面。同样是帮助车企造好车,但是现在的车企,尤其是智能电动 汽车 ,对于硬件与软件的需求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
当“软件定义一切”被奉为圭臬时,其核心思想是,决定未来 汽车 的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软件技术,而不再是 汽车 的马力大小、是否真皮沙发座椅、机械性能好坏。况且,家电企业所带去的零部件还不是智能电动 汽车 的硬件核心。以此大胆假设,车企为何需要家电企业来赋能,而不选择博世、大陆等头部Tier1企业。
汽车 正在从简单的交通工具演变成智能终端,“跨行业投资需要原有技术与新行业技术合拍。如果进入新行业,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很难取得成功”。根据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第二轮新势力造车,将以智能化为核心,技术壁垒提升。显然,“自动驾驶”类模块要比“电零部件”更有竞争力。
如果掌控高附加值的核心技术,本身就可以实现盈利,为什么还要继续沿袭整车企业的老路,非要将整车集成、产能调控、渠道运作的重担扛在肩上呢?
华为已经走出了一条新路径,美的未能成为第一家,但绝不会是最后一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