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马月卖1062.6辆,卖房保壳不见起色,销量却进自主车企前十

2.景柱披肩挂帅,海马第四次创业成功了吗?

3.卖车、卖房也卖身,这些车企怎么还救不了自己?

4.海马汽车公司8月份生产10辆,销售0辆,它这是要“出局”的前奏吗?

5.海马汽车 传统中小汽车企业 丧钟已经敲响!| 檀公司

6.一年亏损10个亿,海马汽车为何成为自主品牌边缘品牌?

海马月卖1062.6辆,卖房保壳不见起色,销量却进自主车企前十

海马汽车卖房最新消息-海马汽车在售

10月份刚过,中汽协发布了自主车企销量前十名单,同期销量增幅最大的车企是长安汽车,前10月销量为822300辆,增幅23.53%,排名销量榜第3位。但它不是销量最大的自主车企,销量排第1的是上汽集团,前10月销量为1779027辆,增幅为-7.65%。其它自主车企销量排名,大家可以查看榜单。

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主要是海马汽车,相对于上汽集团以及长安汽车,比较之下的差距简直是太刺眼。

01

中汽协数据显示,海马汽车2020年1-10月份累计销量为10626台,位居第10位。相比2019年同期,销量下滑了54.29%。在1-10月份销量前10名自主车企中,海马汽车的下滑幅度是最大的。

从以上数据我们总结为,海马汽车月均销量仅为1062.6辆,不仅排名最后,也是销量跌幅最大的自主车企。更有意思的是,它却进了自主车企销量排名前10名单,排在第10位,比起销量更差、被传将要倒闭的众泰、华晨多少好了一些,也着实刷了一下存在感,值得兴奋一下。

不过,海马与排在第9位的江铃汽车比较一下,后者前10月254824辆的销售业绩,足以令排位仅次于它的海马汽车汗颜。

02

说起海马汽车,相信很多人的印象中,残留的标签是“卖房保壳”。

海马汽车是一家在A股上市的整车生产、销售企业,前几年业绩一直不佳,利润连续为负。在去年已到了退市的大限,如果业绩仍为负,将面临强制退市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海马汽车动用了早期投资购买的多处房产,于去年大幅处置变现后,业绩终于得以转正。媒体的评价是,海马汽车靠卖房成功保壳,避免了退市的风险,这是资本运作的成功。

随后,海马汽车创始人景柱宣布复出,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站在台前,信心满满地向媒体表示,海马汽车将开创互联网直销模式,消费者在网上下单就可买到价格实惠的海马旗下所有新车。

一年多过去了,海马今年前10月的销量也才10626辆,月均销量1062.6辆,这样的市场表现,我们很难看到海马汽车的互联网直营模式的成功。

我们再来算个细帐。海马汽车目前在售的车型主要有8S、S5、海马爱尚EV和一汽海马的7X。按照月销1062.6辆进行推算,平均每台车的月销才265.65辆。大家要明白一个事实,这个销量不是4S店的,而是作为一家传统汽车制造商在全国的当月销量。

我们知道,销量是衡量企业发展的最重要指标,销量上不去,营收没办法跟上,但是,企业的运营费用、产品的研发支出、宣传推广等等,都还得维持,否则就真的离彻底退市不远了。可想而知,海马目前的困境不仅是自己心知肚明,外界的眼睛也是雪亮的。

03

海马汽车目前能够营收的项目之一,来自于为小鹏汽车代工生产汽车。双方之间的合作协议我们目前不清楚,也就不知道这部分收入对海马的重要性。不过,这种合作到底能够持续多久也很难说。

由于获得了生产资质,小鹏汽车的肇庆工厂已经投产有几个月了。今年9月底,被称为“二工厂”的小鹏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智造基地已经开建。小鹏汽车同时称,此次引入了广州国资40亿元的融资。

小鹏汽车是国内第三家赴美上市的造车新势力。公司起初借用海马的工厂代工生产,可以减少投入和运营压力,集中精力搞研发和生产。但是随着小鹏汽车不断发展,代工生产汽车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上述已经在生产运营的肇庆工厂和正在广州投资建设的新工厂,正好说明这一点。

未来,小鹏汽车欲提升自主产能,代工模式或将边缘化。小鹏汽车也明确表示,要坚持对自建自控生产能力的持续投入。而与海马合作,小鹏汽车显然在某些方面还要受制于人,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自身发展。

上述现状说明,海马汽车代工生产所产生的利润也是不长久的,如果真的离开小鹏汽车的合作,其财务状况将会更糟。

04

对于海马汽车来说,当务之急不仅仅要有好的产品,更要有提振信心的销量。

今年海马上新了两款产品,它们的市场表现又如何呢?

今年6月,海马汽车推出了?海马8S,该车是一款紧凑型SUV,售价区间为7.99-13.69万元。梳理数据发现,海马8S从6月至9月的销量分别为502、324、241、217辆。这几个月份正好是国内汽车市场销量最火的月份,尤其是SUV销量表现更好,显然海马8S的这个销量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不如同是自主品牌一家4S店的单月销量。

今年8月,海马汽车又上市了一款全新MPV—海马7X,该车长宽高分别为4815/1874/1720mm,轴距为2860mm,配置双12.3英寸仪表盘和触控屏幕,后多连杆独立悬架,提供了1.5T和1.6T两款发动机选择,售价区间为12.58-14.98万元。和8S一样,海马同样希望7X能够力挽狂澜,但是现实却很残酷,上市首月销量仅有33辆,可谓开局不利。而9月份,海马7X的销量并未出现在“2020年9月MPV销量榜”上,值得琢磨。

即使今年推出了两款新产品,也没有给海马汽车带来增量,反而整体销量仍处在下降通道中,丝毫看不出有止跌的迹象。

汽车民生网点评:

海马汽车的本轮自救,在保壳上获得了成功,但是保壳之后如何发展,似乎还未找对方向。最要命的是,本指望今年推出的两款新车,能给海马汽车带来一线希望,结果销量仍然不争气,发大力气研发的新车,并没有得到市场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来,这两款车型基本宣告失败。

我们倒是建议,海马汽车目前的走势,一时半会儿还很难有起色,倒不如干脆放弃燃油车,全面转型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至少有了新话题,还是可以融到一些资金,何况海马汽车本身就具有生产汽车的基础以及造车经验。

不妨试试,或许还真是一条出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景柱披肩挂帅,海马第四次创业成功了吗?

乘东风,大多数人都能成功,但逆风想要起笔,考验的就是硬实力。

两年前,海马*ST之后就开始筹备第四次创业计划,对于景柱来说,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海马汽车,成为了下行车市中,第一个撑不住的企业。

要知道,这位带领着海马三次创业的老爷子,为海马汽车付出了不少的汗水与精力。

2018年,海马汽车年销量不足7万台,下行如此之快的销量,显然无法兑现海马汽车当年的承诺:要在郑州带动大量的人口就业以及经济。

如果只是无法兑现承诺也就罢了,最让海马难以接受的是,作为集团主要核心业务的海马汽车,这家上市公司由于多年亏损业绩下滑,被*ST。

股市的*ST,如同一道天雷劈向海马。

海马的前三次创业,都起势于行业大盘期,按照景柱的说法,海马的第一次创业,是海马与马自达的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创业虽然到1995年就截止,但事实上已经为海马提供了太多的帮助,第一次创业,经验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次创业,1997年景柱接任厂长,带动海马第二次创业,三年后再次与马自达联手。

第三次创业,海马独立单飞,2007年真正意义上开始自己的第三次创业。

第二次创业,事实上是依托马自达,成立合资运营方式,严格意义上来说,那些年的海马,与吉利、奇瑞、长城、长安一样,找寻到自己的落脚点以及发展方向。

第三次创业,事实上才是海马真正意义上的创业,三次创业赶上了中国乘用车发展的大潮,在顶峰时,海马完成了年销量22万的出色成绩。

其中,海马S5顶峰时期,年销量达到50%左右。

显然,乘东风的海马汽车在小型SUV火爆的市场中,塑造出了一片盛世之景,也就是那时,海马放出更宏伟的目标,年销量30万!

但事实上,2017年的中国车市已经有了细微的变化,紧凑型SUV价格战开始,哈弗H6、长安CS75两款神仙车型打价格战,海马S5成为了被波及的车型。

海马的顶梁柱车型垮台,2017年销量不足5万,下滑幅度高达50%。

海马的第三次创业,可以说兴盛于市场,衰败于市场,可以洞察的是,海马并没有捍卫自身销量能力的技术实力以及品牌价值。

即便在当时,海马已经有三次创业经历。

事实上,强势的企业,需要不断的创业吗?海马的一二次创业都是在找寻马自达的帮助,第三次创业也只是以顶峰时期20万销量草草收场,次年在动荡的车型中,成了下滑速度最迅猛的企业之一。

风起时,海马得意忘形,风走了,海马一片狼藉。

景柱披坚执锐,誓要第四次创业,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考量的是,这家企业是否真正的具有勇士一般的骨气以及强势的技术推动力。

第四次创业这个口号喊了两年,创业进度如何?

第四次创业,似乎与第一次创业一样,没有丝毫进展,今年1-11月累计销量,海马汽车仅仅完成了两万余台的新车销量,同比降幅高达58%,仍然居高不下。

某种意义上来说,海马的第四次创业,目前只是为了维系最后的脸面。

一方面,海马喊出的直营店模式,是为了遮掩经销商四散而去的悲惨现状,即便是郑州大本营,海马经销商早已树倒猢狲散,投资人不愿意在下行市场中,为海马提供太多的帮助。

需要思考的是,汽车这种售价高昂,价值较高的车型,尤其是海马汽车面向四五线城市的入门级产品,直营店这种更前卫的销售模式,真的能够被海马的潜在用户群体接受吗?

直营模式做的最成功的是特斯拉,但特斯拉辐射的是一二线更高尖、更互联网化思维的用户群体。

海马的市场应该在三四五线城市,这里是自主SUV的核心阵地,并不是海马不想把握,而是在能力上,海马所谓的第四次创业,核心根本是为了保住上市企业这个架构,来让整个海马集团的资金力量进行流转。

另一方面,海马新车销量极其疲软,11月份全新车型海马8S销量只有2000余台,其中包括海马动用一定关系卖给大客户的车辆,这意味着事实上终端消费者选择海马的销量,要更少。

从销量层面,从经销商层面,海马的第四次创业,谈不上任何成功之意。

事实上,景柱的第四次创业,显得并不走心。

1966年生的景柱在过去两年并没有出现在公众面前,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只有顶端人物频频出面才能够振奋企业,树立不破不立的信心,但事实上,海马的所有动作,还是交给了代理人陈高潮。

这很难让人理解,因为稍靠北一些的长城汽车,其核心人物魏建军频频露出,为调控企业付出了不少心血以及时间。

而魏建军,还要年长景柱两岁。

对于汽车圈来说,50岁只是一个开始,对于未来仍然可期的景柱来说,其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规整汽车产业上,但从目前来看,其并没有。

从资本角度出发,海马集团是一个多元化集团,汽车只是一个板块,海马还有盈利能力更加出色的房地产、金融板块,而这些板块在海马中的地位,都远远超过了汽车业务。

为何要选择*ST之后再去四次创业?因为*ST真正影响到了海马集团的业务。

海马汽车在其集团内承担着重要的作用,特殊的上市公司背景注定了海马汽车不能够被重组退市,所以说四次创业,在我看来更多是为了稳住口号,毕竟过去我们看,海马卖房优化盈利表现的动作,更频繁于推新车、打造新品牌。

事实上,优化财报数据并没有错,但海马的问题在于,四次创业,真的能够成功吗?

从目前直营销售模式,缓慢的产品推进速度以及*ST的运营压力,在下行的销量数据以及巨大的开支下,海马是否在未来会开启第五次乃至第六次创业?

无论海马在营销上做出怎样的花样,从终端角度来看,从投资人角度来看,海马汽车如果无法真正意义上拿出强势的产品来保证自我营收平衡,那么海马的第四次创业,就不能算成功。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卖车、卖房也卖身,这些车企怎么还救不了自己?

今年突起的疫情风波席卷全球,世界各地的车企哀声一片。世界各地的车企们都使出浑身解数使其脱离困境。车企们究竟都掏出了什么底牌呢?

卖房

得益于中国楼市,中国汽车品牌在遇到资金问题的时候,房便成为企业的救命稻草。这次ST海马发出通告,将海口市金牛路2号住宅楼,共145套房子,总面积为4217.05平方米进行出售,结合目前海口均价15000元/平方来算,相信总价也并不低。

不过海马的窘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2017年海马汽车亏损16.37亿元,2018年亏损9.94亿元。到了去年海马通过出售300套房产等各种手段,实现海马汽车营业收入46.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盈利0.85亿元,勉强将账面扭亏为盈。但就是这一波骚操作,海马也被消费者调侃为被造车耽误的房地产企业。

海马有多窘迫,我们来看看销量数据,海马汽车1-4月份累计销量为3967辆,同比下滑48.73%。虽然在2021年12月31日前,海马可以通过代工小鹏G3盈利,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小鹏在日前也通过收购广东福迪获得了汽车生产资质,合同期满后,小鹏便有了不与海马续约的硬性条件。到时候,海马又要继续卖房吗?海马还有多少房能卖呢?

卖生产基地

说起力帆,也许很多人对力帆造车都嗤之以鼻,但是你可曾想到,力帆是怎么一步一步壮大的呢?力帆也曾励志过,其实力帆成立完全就是出于当时中国的摩托车市场不够成熟,当年本田摩托只手遮天,光一个发动机售价就高达2万多元,而国产的嘉陵以及建设发动机也要卖6000多元。这时候,力帆创始人看到了商机,成立了力帆。而在成长过程中,力帆克服了多种困难以及竞争者的封锁,最终力帆还是如愿乘着摩托车市场,逐步在市场站稳脚跟。尝到甜头的力帆野心也随之大了起来,力帆走向了转型汽车市场之路。

但生不逢时,力帆汽车刚起步就遇上了金融危机。相比摩托车,在造汽车方面,无论是工艺还是核心技术都要难得多,这也注定了力帆在造车之路上,异常颠簸。更要命的是2016年,力帆汽车被曝光存在新能源车骗补行为,通过检查发现力帆股份的2395辆新能源车不符合补贴条件,共涉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14亿元。相关部门鉴于当时的舆论风波,决定从重处理,不仅将相关补贴撤销,而且把力帆2016年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预拨资格也一并取消。

受挫过后的力帆,不仅错过了新能源风口,而且对公司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去年10月份发布财报,资料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净亏损26.33亿元,利润同比下滑2064.56%。而在同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其流动负债已高达192.83亿元。

为解决困局,力帆将其乘用车生产基地转让给了重庆两江新区土地储备整治中心,售价33.15亿元。2019年12月,力帆再将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100%股权卖给车和家(理想汽车)共获得6.5亿元人民币。生产基地以及公司都一并转让的力帆汽车,剩下的可能就是当初造车的梦想了吧。

卖身

卖造车基地、卖品牌相比起把自己卖了都算是表面功夫,观致汽车是奇瑞与以色列汽车集团合资打造的中高端自主品牌。虽然首款车型观致3在上市之初,获得一片好评,但“雷声大雨点小”,观致3的调校方向并不讨好国人,销量远不及评价来得好。

低迷的销量导致观致连年亏损,2017年12月宝能集团出资66.3亿元取得观致汽车51%股份,成为最大股东。如今的观致已经不是当时奇瑞与以色列集团匠心研发的观致,更多的还是以资本为驱动以获利为目的的企业。

看看观致汽车最新推出的车型——观致7,相比当初观致3,哪怕不叫座,但得益于其较强的产品力,还是获得了“叫好”的名声,但如今的观致7连“叫好”都没有出现,卖身宝能的观致还有什么底牌可以一举反转呢?

集体降薪

无独有偶,再看看法国,PSA为了避免与FCA日后合并复杂化,PSA表示将避免使用法国政府提供的信贷。并在今年4月22日宣布,CEO唐唯实计划通过自身减持5万股股票,将其今年的固定薪酬降低35%。另外该公司管理委员会的另外三名成员也将在今年降薪25%。PSA表示,该公司管理层已放弃33.5万股股票,总价值为400万欧元。

茶哥之言:

上面的这些车企,依然为生存奋力前行,但在我们视线以外,又有多少三四线的车企因为这次疫情而倒闭的呢?疫情期间,全球经济下行,汽车市场也随之下滑。对于这些还能为自己生存而努力的车企,我们应该点赞。而那些因为疫情而倒下的车企,也只能祈求他日东山再起,咋们有缘再见。

不过说了这么久,有一个问题依旧在茶哥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看到上面那些为能继续卖车而被迫卖房的车企,再看看恒大集团二次创业的恒驰汽车,茶哥也备感疑惑,究竟是卖车赚钱还是卖房赚钱?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海马汽车公司8月份生产10辆,销售0辆,它这是要“出局”的前奏吗?

近日有消息称,海马汽车公司八月份生产的10辆汽车,一辆都没有卖出去,这是不是意味着海马汽车就要出局了呢?

其实不然,说这种话还是太早了,不能通过一个企业某一个车型的销售额来判断这个公司是否会出局,毕竟做生意,要赚钱还是很难,出现亏损属于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这个美团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前段时间就看到消息说美团的年亏损量达到了50多亿,但美团也还没有倒闭啊,美团依旧是很多人用来查美食攻略的APP啊。

所以因为海马公司现在的负债就说海马要出局,这种说法说的还是太早了。

从海马公布的现金流来看,海马现在确实处于一个负债比较严重的情况,股票甚至一度出现涨停的现象,造成这种原因有销售额不佳的原因,更有公司系能源转换项目的原因,其中的原因其实还是比较的复杂的。

当然海马在筹备新的项目也是从公布的现金流看出来的,因为海马的投资可流动的现金是负数,但可筹集的活动现金却是正数,这也让很多人推测是不是海马正在研发新的项目。

如果说海牙研发的新项目可以让海马赚钱的话,海马自然不用退出市场,自然也不会有出局的说法了,但如果海马的新项目无法帮助海马赚钱的话,那么海马出局的可能性就非常高,毕竟海马的最新项目其实是借债进行的。

之前的漏洞无法弥补,还有新的漏洞出现,这样修补起来也是相当的困难啊。

海马汽车 传统中小汽车企业 丧钟已经敲响!| 檀公司

文/BONO

海南的上市公司,总体业绩不好。

上一篇我们说了海南海药,这次我们来看一家 汽车 公司,海马 汽车 。

这家公司在行业内耕耘30年,不料,2017年行业见顶,两年时间就亏了20多亿,几乎亏掉了公司前30年的累计利润。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这亏钱的能力,赶得上那些烧钱的互联网公司了。

到底是像海药一样,是内鬼作祟?还是别的原因呢?

先天不足 出生的时候就没有准生证

1988年4月13日,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刚成立的海南政府希望发展自己的 汽车 制造工业。

当时菲律宾政局动荡,海南 汽车 冲压件厂从菲律宾前总统手里购买了前总统马科斯个人的 汽车 工厂,以复原建设方式整体搬迁到海口金盘工业区,冲压件厂更名海南 汽车 制造厂。

恰好,1990年,马自达处于危机之中,急于寻找新的利润空间。当时,马自达社长在海南参加活动,被安排去海南 汽车 冲压件厂参观。

从1969年开始,马自达就和福特开展合作,马自达社长认出海汽用的是福特的生产线。亲人相见分外亲,因为机缘巧合,因为互补,双方很快达成共识,1992年共同组建海南马自达 汽车 公司,其中马自达拿出HMC6470旅行车的全套模具、夹具作为出资,日方占股25%。

1993年,海汽开始组装生产源自马自达第一代mpv的HMC6440,1994年,开始生产老款 323。

生产倒是生产了,短短几年投产了多款车型。

可惜,先天不足,亲妈不待见。海汽没有“准生证”——没有取得国家颁发的轿车生产许可证,生产的 汽车 只能在海南省省内通行。

合资公司运行没多久,被勒令暂停,因为当时的计划是在南方成立一家以商用车为主的合资公司,希望合资对象先是克莱斯勒,后变为奔驰。

不过奔驰先是提出了,马自达不能与海南 汽车 冲压件厂合资的条件,后来又多次计算,认为商用车市场有限,而合资投入或要多达上百亿元,所以最终还是选择放弃。马自达被同行算计,被政策卡住了脖子。

当时,海南全省人口还赶不上一个广州市, 汽车 需求不足,无法提高产量,成本居高不下。1997年,海汽濒临破产。

一切,为了得到一张准生证。

为了取得生产轿车的资格和必要的资金,海南省政府同意工厂挂靠在一家国有大型 汽车 企业名下。1997年11月,共和国长子一汽来了。双方以国有资产无偿划拨的方式实现资产重组,成立一汽集团100%控股的一汽海南 汽车 有限公司,公司作为一汽集团在华南地区重要的生产基地,正式纳入一汽集团,被纳入到统一的盘子里。

黑户,终于有了户口。

双方有各自的利益,长春和海南有各自的利益。2001年,一汽海南上市小型MPV马自达普力马,一汽希望把这款产品带到长春生产,海南没有答应。

2002年7月,海汽集团开始投产以马自达323为基础的福美来,一汽同样希望一车双用,依旧落空。

为了安慰一汽,马自达给予一汽马自达6的国产权。2003年4月,马6正式在国内上市,这是中国首款与国际市场同步推出的B级车,后来,有了与马自达6同平台的一汽奔腾轿车。

马自达对一汽也有企图,那就是庞大的销售网络。

一汽海南和一汽轿车,虽然都挂着“一汽”的前缀,本质上是两家公司,一个是长子,销售渠道、网络庞大,生产能力强,马自达希望并网,使用一汽轿车的网络实现生产和销售的最大化。

2004年,一汽、海汽和海南政府重组架构,组建“一汽海马 汽车 有限公司”,一汽、海汽和海南省政府所持股比分别为49%、49%、2%。约定在一汽海马成立两年内,一汽和海汽将分别回购海南省政府持有的2%。

很快,马自达要求将一汽海马与一汽轿车的销售权,统一合并到一汽马自达 汽车 销售公司,一汽海马只占其中少部分股权,要求一汽海马放弃采购权、国产化权。

海汽怒了,双方一拍两散。2006年底,双方合作到期,一汽海马不再拥有马自达品牌的使用权。

两款车型的热销让马自达有了更大了野心,马自达把橄榄枝抛向了实力更强大的一汽和长安,高级别的车型马自达6放在一汽轿车生产,福美来的换代车型放到了重庆与同平台的福克斯共线生产。

海马,再次遇到了没有新车的瓶颈。

可以说,这是一家先天不足、充满波折的企业。

自身太弱 被抛弃后无法独立成长

2006年,没有了马自达这个大腿,公司开启自主之路。

这才发现,要什么没什么。因为从88年成立以来,公司一直采用拿来主义的做法,工厂和车型都是别人的,只有制造能力,没有研发能力,海南当地缺乏技术人才支撑,工业基础不足。

这一弊端在公司的今后发展上显露无疑,好的时候,主力车型月销量可以过万,但外观始终和马自达高度相似,饱受指责。而公司自主设计的车型,没有一款得到市场认可。

独立发展之后,公司并没有摆脱对马自达的心理依赖,一直在吃老本儿,说海马 汽车 是山寨低配马自达,一点儿也不过分。

公司决策层不坚决,在 汽车 行业大发展时期,错失黄金三年。

2007年2月,海马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全资收购位于河南中牟县的郑州轻型 汽车 制造厂。

偏居一隅的海马 汽车 ,决定在中原腹地建立一个更大的生产基地,设计产能30万辆,远高于海口工厂。

胃口很大,消化能力不强,公司的动作太慢了,新基地三年后才投产。2019年的今天,特斯拉从上海拿地到新车下线,只用了一年。

要知道,2007年之后,中国的 汽车 行业进入爆发期,在这黄金三年内,每一年对手都在快速成长。

长城 汽车 招股书中披露,2008年至2010年,公司SUV销量分别约为4.4万辆、5.8万辆、13.7万辆,复合增长率76.5%。2010年,公司SUV市场占有率11.3%,重新成为全国SUV销量第一。

2008年、2009年、2010年,长城 汽车 销量分别约为12万辆、21万辆、36万辆,复合增长率约74%,基本在市场站稳了脚跟。

36万量,意义重大!这差不多是一个二线合资品牌的全年销量。这个体量足以支撑起全国性的销售网络。长城 汽车 只要稳扎稳打,出局的概率很小。

汽车 行业有自己的特殊性,重技术,重资产,研发沉没成本高。

首先是研发费用。 汽车 行业的研发费用非常高,以海马3为例,花了42个月,投入4.95亿,2013年上市至今累计卖出18万台,车均研发费用2777元。

长城哈佛H6,2013年上市至今销售200多万台,假设研发费用相同,H6单车分摊的研发费用大概只有200元。

海马 汽车 近些年单车利润一直在1000元左右,长城 汽车 是5000元。相差4000元。而合资品牌单车利润能达到8000元。

假设,同级别产品,长城 汽车 选择降价1000元,海马 汽车 跟进降价1000元,这样,长城单车利润变为4000,海马利润为零。

在重资本面前,小=弱=灭亡。

从2007年到2017年, 汽车 行业大发展,很少看到亏损的车企。但2017年行业见顶之后,一年之内,小型车企一夜之间全部亡,无一幸免。1000元的单车利润,意味着销售净利率不足2%。

当行业销量放缓之际,合资车企推出低价车型下沉式争夺市场,吉利、长城这样的自主龙头两面出击,8万以下车型要抢,中高端也要抢,领克和魏相继推出。

销量,不止关系到成本,还关系到经销商网络。

我国 汽车 行业几乎全部采取4S店的方式,一般单店只能经营一个品牌。车型要多,销量要达到一定规模,经销商才愿意投钱为你建店。建设一个4S店,期初投资至少要几百万,几款小车型,不可能有经销商愿意接盘。

为什么国内 汽车 企业要推出高端品牌呢?这关系到生存。

我们也看到了,车均利润和合资品牌利润相差近半,如果行业没有从冬天回暖,到时候单车利润没有提升的话,下一批掉的就是长城和吉利。

来看一下 汽车 行业近几年的库存数据。

图中两个最高的尖峰都是 汽车 行业优惠政策退出的时点。

2017年,购置税优惠彻底退出,自主品牌跟合资品牌的库存系数比值接近1.8,随后快速下降到0.8,这是一个自主品牌库存积压和降价甩卖的过程,在这段时间,小车企在这段时间全部倒下。

2017年,海马 汽车 首次巨亏,这一年,全国 汽车 销量同比只是小幅下滑。说明,海汽在国内品牌中,也没有竞争力。

企业对于自身的经营情况是最清楚的,我相信,在2016年行业还没见顶之时,公司已经预见到了购置税优惠退出后,企业面临的压力有多大。这一年,有经销商出现亏损,海马承诺的返利迟迟没有兑现,到了2017年,大批经销商扛不住先撤了。

至此,海马 汽车 危局彻底无解。

两年巨亏之后,到了2019年,海马 汽车 沦落到卖房保壳的程度,卖的房子多数是员工宿舍。近日,公司已经成立转型办公室,市场传言公司已经准备退出 汽车 行业。

为什么两年能亏完30年的利润?活着也是苟延残喘

2017年,公司收缩。

当年年报指出,2017年,公司以“收缩聚焦断舍离、细分市场前三甲” 为宗旨,以品类战略为核心,实现转型升级。传统燃油 汽车 聚焦8万级强动力SUV和7座多功能家轿,新能源 汽车 聚焦长续航和智能网联。报告期内,虽然公司经营业绩出现了大幅度的亏损,但在其他方面仍取得了较大进展。

说完这番话后,2018年公司营收再次腰斩,亏损进一步扩大。

到这个节骨眼,还在说漂亮话,所以,别指望上市公司会告诉你什么时候逃跑,一定要自己研究。

2016年,公司账面未分配利润19亿,到了2019年三季度,已经是-8.8亿,亏完三十年利润,还要倒贴9亿。

汽车 行业亏损起来格外惨烈。

主要原因是车型停产会带来巨额减值。公司三次发公告计提减值,分别计提了1亿、5.4亿,13.7亿减值。

减值公告翻译成人话就是,车卖不动了,只能停产,相关无形资产、模具、夹具、零件现在只能当废品卖。

让人痛心的是,第一次计提减值时候股价还有五六块,

发布公告后的第二个交易日,公司股价微跌0.49%,报收6.07元。

随后最多涨到6.8元,但业绩雪崩之后,最低跌到一块多。

即使是第二次计提减值时,股价还在4块多,很多投资者持有不动,一直等跌到1快多。

可见,多数投资者根本不知道, 汽车 行业计提减值背后意味着什么?

第一次减值公告后公司股价仅仅微跌

从主力车型销量不佳,决定了海马 汽车 的覆没。 汽车 企业没有爆款车的车企,注定失败。

车企的研发费用中,沉没成本的比例很大。测试费用、模具成本,统统沉没。如果一款车停产了,这些东西的价值都会变为零。如果连续几款车销量不好,收不回研发成本,企业立刻陷入困境。

汽车 的研发周期很长,投产后能不能畅销,不确定性很大。小的车企没有那么多资源研发太多车型,如果押宝一款主力车,一旦销量不好,风险将无法控制。大型车企靠车海战术,分散风险。

近几年, 汽车 企业两极分化甚于房企,头部企业快速成长,技术加速进步,新车周期从五六年缩短到两三年,行业壁垒越来越高,海马这类小车企,其实已经失去了竞争的资本。

更为致命的是,新能源双积分政策实施后,车企必须在兼顾燃油车战线的同时,研发电动车。这一切都加速了行业洗牌的进程。

新能源 汽车 的大潮还没来,国内 汽车 行业的第一次洗牌已经在一年内完成了。

到2030年,传统燃油车在海南就没戏了。按照规划,到2030年,海南全省累计建设充电桩94万个,推广应用电动 汽车 100万辆,实现全域 汽车 清洁能源化。

如果要投资一家公司,一定要搞清楚公司所处行业的格局和竞争规律。每个行业都有规模优势,但 汽车 行业太惨烈了,做不到每年30万以上的销量,支撑不起经销商网络,只有路一条。

行业留给车企的时间并不多,从2007到2017是十年黄金期,如果没有在2012年左右站稳脚跟,就会出局。到2030年以前,没有实现转型,也会出局。

海马 汽车 半不活,从销量跟不上行业的时候开始,就已经注定出局。第一次减值公告,就是逃命的信号。

很多企业“活着”,但其实已经去。

一年亏损10个亿,海马汽车为何成为自主品牌边缘品牌?

海马 汽车 已经发展到了30年的 历史 ,时间并不短,但一年亏损10亿的状况还是挺让人惋惜的。

海马 汽车 沦落到现在这种状态是多方面的,产品研发投入不够,有竞争力的产品又少之又少,海马海口和海马郑州相互内耗等等,两大基地、上十款产品,数十万的产能,1年的销量也从20多万降至十几万,让人惋惜。

海马 汽车 成立于1988年,总资产164亿元,直属员工1万多人,关联企业员工3万多人,年收入近200亿元,累计纳税170多亿元。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000572,还是有实力的。

刚刚上市的二代海马S5不到7万起,产品力强,有可能重演当年月销过万的盛况,从而扭转乾坤。

有些情况海马也是不能把握的,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被大家所忽略,在海口海马跟马自达分家做自主品牌时,为了获取生产目录,值得投靠一汽,成立一汽海马销售公司,股比为51:49,一汽只出个目录,啥事也不干就分走了49%的利益,所以说,海马也是被一汽坑了。

海马集团当然很不爽,于是前往郑州新建一个100%控股的公司,但是在郑州海马又从事了地产业务,没把全部精力放在 汽车 业务上,这年头全力以赴做 汽车 都不一定行,现在海马重新聚焦 汽车 业务,还为时未晚。(鹿鼎记)

关于海马的问题,我最近已经回答过无数次了,嘴巴都磨出来茧,手都打烂了,海马 汽车 ,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海马了,有很多网友都说我评论的太过犀利了,为什么说话那么难听还骂,质量又不差,我怎么能这样说话,其实我想说的是

我从来没有说过海马质量差也没有说过海马不行,我只是想说自从海马跟马自达分家了之后,就不再是曾经的那个海南马自达了它的设计力产品力,包括整个车厂的品控以及他们未来的走向,包括他们的资金雄厚程度,已经完全没办法跟国内这些一线大车厂相比

我们国家的现在一线 汽车 厂吉利奇瑞长安长城比亚迪,包括一些比较小一点的二线品牌都比海马混的强,像什么众泰,江淮广汽,北汽,上汽,这些品牌,现在都比海马混的强得多,因为他们设计的东西够新颖够帅,产品力强颜值高,有核心竞争力有而海马什么都没有只能吃老本,而且现在大部分 汽车 厂都在发力新能源包括比亚迪,北汽,包括江淮新能源,上汽新能源,这些厂现在都在各方面开花,各方面发力,海马已经远远的落后了,已经再也不可能追上了

所以说就像国家一样的,落后就要挨打,你落后了,你的设计,你的产品力,你工厂的技术人员就会退步变少没钱跳槽。就会没有人心塌地的给你干活,因为你没钱所以说他现在已经没有资本跟那些一线 汽车 厂开始抗衡了,更不要说什么国际大品牌的,所以说卖的差的话就会越卖越差,卖的不好就会越来越不好,销量越差越不想买,销量越差,售后越跟不上越没钱,各个方面都不好 。这是恶性循环…除非有金主出重金 全新产品线 全新动力 重新从颜值动力油耗价位比肩一线品牌才有的救。

从年销20万辆到不到2万辆!到底是谁“杀”了海马 汽车 ?

很多老司机都还记得这样一款车,海马福美来,作为曾经与凯越、伊兰特并称为中国车市“新三样”的福美来,当年也是大红大紫的车型,而如今已经被后浪拍在了沙滩上。同样被市场竞争逐渐淘汰的,还有福美来背后的海马 汽车 。

巅峰期的海马 汽车 ,年销量达到21.6万辆,但是随后急转直下,到2020年,海马的年销量已经不足2万辆。到底是谁“杀”了海马 汽车 ?

海马 汽车 成立于1988年,它的前身是海南 汽车 冲压件厂,但是在成立之后,因为得不到美国福特技术支持,所以根本没有一款车型生产出来。1990年,马自达 汽车 经营不善,利润率较低,需要扩展新的市场,就这样,马自达和海马 汽车 一拍即合,成立了海南马自达,1990年,海南 汽车 制造厂第一辆马自达929旅行车试制成功。此后,海马 汽车 出产了马自达323也就是后来的福美来,普力马等经典车型。

但是好景不长,长安 汽车 集团、福特 汽车 公司和马自达 汽车 株式会社在2006年2月合资成立了长安福自达 汽车 有限公司,海马 汽车 和马自达的合作中止,随后海马开始了自力更生的道路,海马3、丘比特、骑士、海福星、海马王子、海马M3、S7等等车型推出,但是海马 汽车 始终没有摆脱马自达的影子。2016年,海马 汽车 的销量达到了顶峰,年销量达到21.6万辆,但是此后销量断崖式下跌,2017年全年累计销售新车14.04万辆,2018年全年累计销量6.76万辆,2019年销量为29456辆,2020年销量只有17773台,不到巅峰期的10分之一,只能卖房维持生存。

海马 汽车 为什么会沦落至此?

1、产品缺乏竞争力

海马 汽车 之所以在2016年能够取得21万辆的销量,主要是因为SUV红利的影响,海马S5年销量破十万辆,但是海马 汽车 只要是凭借低价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随着哈弗、长城、上汽、广汽等等品牌都在推出SUV车型,海马 汽车 的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

2、模仿马自达,缺乏自主创新

海马 汽车 在和马自达分道扬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产品设计、宣传营销上刻意拉近和马自达的距离,比如说海马2的车型设计,非常类似马自达3,海马很多车型的宣传也会体现马自达的血统,随后,海马在自主创新和模仿马自达之间来回摇摆,在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后继乏力。

3、业务分散,不够聚焦

海马 汽车 集团旗下包含房地产、商务会馆、物业公司、金融投资、小额贷款等业务,在卖车赚了一点钱之后,海马就开始投资副业,这也导致,海马 汽车 对于核心业务不够专注。

正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海马 汽车 从年销20万辆,一步步跌落到年销不到2万辆,从一个大有希望的自主 汽车 品牌,到如今沦落到卖房求生,其实并不值得同情,海马 汽车 就是典型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被淘汰也是在情理之中。

首先,对于一个车企,产品力是立足根本,而海马 汽车 在技术落后吃老本的情况下,旗下车型日益老旧,产品力相对边缘化。

在“聚焦战略”之下,海马一度专攻SUV市场,然而其旗下产品中,除了S5和福美来拿得出手,其余皆乏善可陈。而近年来,福美来月销仅有几百辆,S5自2017年改款后,“减配不减价”彻底磨光了消费者的好感,月销也不过千辆,还频频爆出质量问题……

相较之下,自主品牌中的佼佼者如吉利、长安等就能将车型性价比与更新速度双管齐下,而海马平均一年才推出一款新车型,核心产品又到了生命周期晚期,也难怪消费者对海马 汽车 的品牌认知度日益不足了。

—提起海马 汽车 ,可能很多人都会想起海南马自达这个名字。作为一家具有三十年 历史 的自主品牌,海马 汽车 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早年靠着和马自达合作起家,如今却陷入了转型苦难和巨大亏损之中。在竞争激烈的 汽车 市场里,海马今年的销量成绩到底如何?未来能否靠着发展新能源力挽狂澜呢?

依靠马自达起家,海马得以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海南 汽车 制造厂刚刚成立,此时的海马 汽车 正面临有厂无产的窘况。没有技术和设备导致海南 汽车 制造厂无法生产 汽车 产品,恰好日本马自达急于寻找和开拓新的利润空间。双方在一番接洽之后一拍即合,在1990年推出了首款产品——以马自达929为基础的HMC6470。

可以说,这款产品正式开启了海南 汽车 制造厂和日本马自达长达数十年的蜜月期,后续引进生产的第六代马自达323以及初代马自达MPV让其得以进一步开拓市场。但由于海南 汽车 制造厂的产品无法在全国投放,到了1997年,海马不得不投入一汽的怀抱,但即便如此,海南 汽车 制造厂却没有得到一汽的技术支持。最终还是只能再次向日本马自达寻求合作。

产品趋于老旧,竞争力逐年下降

2001年,一汽马自达主打紧凑型MPV市场的首款产品普力马正式上市。截止2001年底,海南马自达产销的普力马已经超一万台,这个成绩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出色的。也正因如此,到了2002年3月,马自达才有信心引入第八代马自达323,并被命名为福美来。福美来的推出迅速取得了市场的认可,这款三厢轿车产品也让海南马自达这个名字红遍了全国。

到了2005年,一汽和马自达合作国产马自达6,这也意味着海南马自达被抛弃。此后海马换标成为自主品牌,靠着福美来和普力马的平台推出了不少车型,但始终没有跳出马自达的影响,产品也在小修小补中趋向老旧。此后虽然也推出过像海马骑士和海马王子等车型。但终究没能再像当年那样到达巅峰,海马的市场竞争力逐年下降。

新能源昙花一现,未来之路消极

2010年2月,海马郑州成立电动 汽车 事业部,这也意味这海马开始向新能源市场转型。但实际上,首款推出的新能源产品海马3 HEV却有些不尽如人意。此后跟进的海马E3和海马爱尚EV无论是产品力抑或是销量,都与吉利、比亚迪等自主品牌用着不小差距。

今年的前11月里,海马 汽车 累计销量仅有6.2万辆,同比下降49.8%,这与此前定下的18万辆的销量目标相距甚远。与此同时,公开数据显示,海马 汽车 前9个月亏损4.77亿,同比降660.27%。如果未来一段时间内,海马 汽车 的市场表现没有好转现象,其后续发展或许将会愈发坎坷。

小结:纵观海马 汽车 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最早依靠马自达起家和发迹,再到自主造车转型新能源,海马的成功让人羡慕,转型带来的副作用也给业界带来不少启示,希望未来海马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扭转当下的局面!

都是九年义务教育,为何有些人就是这么优秀?

海马 汽车 的起点其实比一般的自主品牌要高,人家好歹也是海南省人民政府跟马自达合资起步的,先发优势比吉利长城都要好。

现在呢?长城 汽车 是千亿营收规模,吉利年销量破百万,海马2017年销量才14万多台,哎……

其实海马 汽车 2016年还是有盈利的,盈利了2亿多,2017年则亏了10亿多。海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恕我直言,合资是换不来真技术的,海南省跟马自达合资的那些年不过是代工而已,而且一直拿不到车子的准生证,海马马自达生产的车只能在海南省流通。

后来一汽不怀好意地过来勾搭,说我们联手啊,你挂我名下,准生证的事就解决了。结果,一汽那几年没有向海马 汽车 提供任何帮助,每年还从海马 汽车 分走不少红利。后来一汽更是直接跟马自达勾搭在了一起,海马痛失合资对象。

为了解决准生证的事,2007年海马收购了郑州轻客。为了摆脱一汽,2008年还完一汽5.7亿元之后终于开始自己独立造车了。那么从2008到现在, 汽车 业的黄金十年的大势是很好的,海马每年也有盈利,虽然不多,但还算个小康水准。

到了去年,长期缺乏核心技术的弊端暴露了出来。2016年的时候海马年销量还能超过22万辆,到了2017年,大幅下跌到14万辆。缺乏核心技术,最明显的就是产品力不行。新品少,旧款车型竞争力不足,销量不下跌就怪了。轿车方面,我不说,你可能都想不起来海马有什么轿车对不对?自主轿车本身就很难突围。

SUV方面,海马S5虽然整体还不错,但自主SUV场都杀红眼了,海马S5虽说还不错,但大势已去,已经翻腾不出什么浪花了。

有时候,不是你跑得慢,是其他人实在比你快多了。

另一方面,海马管理不善也造成了如今的窘况。海马2017年去年的成本里面,管理费用达到了12.57亿元。这什么概念呢?体量是海马2倍的众泰 汽车 ,去年管理费才8.8亿元。海马对此的解释是,有研发项目终止了,所以导致管理费大涨。研发项目终止……这明显的战略失误,这还能说啥?

一声叹息!

在车企相继竞争的年代,一些车企活的很滋润,一些之前主流的车企逐渐的被边缘化,根据各大车企公布财报来看,其中有不少车企出现亏损,当然从公布的财报上面去看,比亚迪2020年营收达1565.98亿元还是比较抢眼的,同时也有一些车企出现亏损,海马 汽车 2020年亏损超过10亿元,众泰 汽车 ,去年亏损90亿等,一年亏损10个亿,海马汽车为何成为自主品牌边缘品牌?

海马一年亏损达10个亿,无疑说明海马 汽车 过得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落魄”。而这种被边缘化是什么造成的结局?这或许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成为自主品牌的边缘品牌和海马 汽车 自身的实力以及车辆的市场定位有关系,以车辆的定位来看,海马 汽车 旗下的车型有点跟不上市场的节奏,从车辆的造型上面去看,和目前主流的一线国产车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在外观上面也好,还是车辆的内饰设计上面,海马 汽车 还是比较保守,不够激进,加上现在很多的车子在设计的时候都是走年轻化路线,海马在这个方面还是有些差距。而外观设计上面没有核心竞争力,所以海马只能继续吃老本。

另一方面这几年海马 汽车 推出的产品来看,几款车型升级都是不痛不痒,并没有叫座的卖点。也没有足够的卖点,迎合消费市场上面没有一定的竞争力,加上在研发和设计上面的短板,都导致了海马品牌成为了被边缘化的品牌。

一年亏损10个亿,海马路在何方?这或许是海马 汽车 最值得反思的问题。未来随着海马 汽车 的转型它与主流的自主品牌能否缩减距离、甚至赶超?一切都是未知。

海马 汽车 之所以沦落到此地步,说到底,还是不注重技术,不着眼未来造成的。

海马 汽车 成立于1988年,早年合资马自达,总资产曾高达164亿元,直属员工1万多人,年收入近200亿元,累计纳税170多亿元。可谓是风光无限好过。

只可惜犯了很多自主车企的老毛病,赚钱风光时,并没有在 汽车 制造技术领域有太多投入,也没有多少核心技术积累。从19年海马累计卖出400套海口房产自救可以看出,海马赚钱时,在消费,在想办法囤积资产,而不是投入到技术研发。可惜这不是北京,上海或深圳的房产,400套房产也仅仅获利2亿,使海马19年出现短暂的扭亏为盈。

如果当初将这些资产投入到 汽车 技术研发领域,现在的海马 汽车 ,肯定不会是这种无人问津的状态。参照吉利,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在企业前期, 汽车 技术和设计不够好时,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都投身于技术研发及相关技术企业的收购投入。比如吉利收购沃尔沃,比亚迪收购日本 汽车 模具厂,比亚迪挖来奥迪设计总监等。这些专注 汽车 专业技术和着眼企业未来的举措,使得吉利和比亚迪在自主 汽车 品牌中,越走越好,车辆品质也越来越接近和超越合资品牌。最终得到了市场的热捧。

汽车 是个大的集成体,最重要的是技术的集成和积累。做 汽车 ,说一千道一万,要沉得下来心,才能做大做强。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一个发生、发展、高峰的过程,到达顶峰后开始大浪淘沙,重新洗牌、优胜劣汰是永远的行业规则, 汽车 行业的重新洗牌和我们刚刚经历过的手机业重新洗牌是一样的,我们曾经经历过了手机业的优胜劣汰,曾经的波导、TCL、夏新、中兴、…甚至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都曾有过自己的辉煌和不可一世,。当行业台风刮起的时候,猪也能飞起来,当风住的时候就显出来了谁是猪,谁是雄鹰,

当有更强品牌不断创新上进的时候,那些靠吃行业红利、靠行业台风刮起的不求上进的猪终将摔下来, 汽车 行业也是如此,我们曾经看到力帆、众泰、猎豹、幻速、中华、包裹海马都曾辉煌过,但他们成了 汽车 行业第一批淘汰梯队,接下来应该还有更多的 汽车 品牌成为波导、TCL,甚至北汽、一汽都在劫难逃, 汽车 届早有人预言国产品牌将来剩余的不会超过5家,这将是一个不远的现实,我们拭目以待。

我没有买车啊,所以说对车辆还是不是太了解的。那么,我觉得我能以一个潜在的,购车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件事。

还记得2011和2013年这段时间,当时沈阳很多人都是喜欢开海南马自达的。总是能听见一些人谈论“马六”什么的,说结婚的时候整一排“马六”也挺不错啥的。那个时候,才逐渐的在脑海中,有了海南马自达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身边的朋友基本上都没有开海南马自达的。不知道是因为什么,身边的朋友一般都是本田、比亚迪、大众、现代、丰田、尼桑、别克等各种类型的车辆。但是开海马的还真的就不常见了,我也没有细问过这件事。

说实话,现在海南马自达的宣传力度不够。我在沈阳地区生活,基本看不到关于海马的宣传。假如说我去买车的话,可能我就会选择一些常常听见的车辆。比如说大众什么的,因为他们不仅是在宣传车辆更新换代的消息,还会大概告诉我每个月月供多少,我能做到心中有数。就算我没有做好决定,最起码大众成为了我心中的一个备用选择吧?

作为一个消费者,我对车辆的认识没有相关领域或者喜欢车辆的人那样的专业。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我看到的是什么?我看的就是价格、空间、油耗、质量和售后而已。其他的对于我这样的消费者来说,我们能看的懂吗?肯定是不明白的,所以说谁给我们介绍的多,我们对谁的了解就多了一些。

可能会有人,那你自己去搜索了解啊?我主动去了解的话,那范围就会非常广泛了,什么车我都想着去看看,对吧?同样花20万买车,我要在各个类型中做好对比,在我自己的了解中,必然不会以专业的角度去了解车辆。就算是名气小的车,也是有优势的,那么这样的优势谁告诉我?是不是 汽车 厂家和经销商?

所以说,不仅是海南马自达,其他企业也是一样!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出发,想着如何去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加长久的生存下去。如果,还是这样的话,那么亏损的可能不仅仅是10亿的问题,关门大吉也不是不可能。

我对车辆的了解不是很多,但是作为一名 汽车 领域的“小白”,我只是一个消费者,要是我买车的话一定是这样的,假如说海南马自达能够让我了解了,相信了,那么我就会去购买,毕竟,车对于我来说只是代步而已。